close

 決定務農之後,去上過一些課,以及讀過國外有關種子被壟斷後農民的悲慘故事之後,我就萌生嘗試自行選種、育苗的念頭。

 

首先是留種,趕在稻穗成熟、收割之前,把成長良好的稻穗抽下集中,紮集成束,倒掛晾乾。

 平時拍紀錄照時,一眼望去覺得稻子長得不賴呀,但真到要挑選留種時,卻猶豫著「應該有更好、更漂亮的」而坐這山望那山,再加下初次務農就踫上中颱蘇力,被洗衣機似地一翻攪,許多待熟的稻穗東倒西歪,未熟的青粒比例高,實在很難挑。東挑西揀一小時才挑好一斤,直到收割機吃掉最後一把稻穗,一共蒐集了圖片中這兩大束稻穗。

       <留種用的稻穗,用倒吊方式曬乾>

留種用的稻穗,用倒吊方式曬乾  

 

 穀種的溼度仍需維持在13度,甚至更低,以利於保存。據說早年爺爺那時這一期稻留的種,直接用在下一期,就沒有儲藏到來年耕種的風險問題;但是上過農事課後得到另一個觀念是不同期的稻種會記憶他的成長環境,換言之夏季種在夏季種植較好、冬季種在冬季種植較好,所以種子保留到來年必須冷藏保存,有種籽壞掉的風險。我打算兩種方式都試試,這批穀種將分兩組,一組做二期稻,一組做明年一期稻作對照。

脫穀:最直接的人工脫穀方式,就是雙手萬能啦,利用指頭將一穗穗穀粒拔掉,也有人用棍子打落。

  最大的心得是,農務上彷彿時間不用錢,看似簡單的重覆動作,卻很費時。不禁聯想到工廠生產的產品,是靠多少單一化作業的生產線工人創造出來,但是花同樣時間,工業產品的產值,跟農產品產值卻天差地別,類似的勞動強度,在工業中提供的薪水養活那麼多人,在農業裡卻難以用薪資來呈現。

 有句話說「穀賤傷農」,而往往穀價會被抑制,就是因為他的對立面是「穀貴傷民」,民以食為天,糧食貴,其他物價想必更貴,於是造成了留在農村沒發展、養不活的恐怖循環。想想農民作為國家生存的生產基底,像老母親一樣背負並支持著國家的發展,再苦不能苦「經濟發展」,農業這個老母親長期作為工業發展的後盾,已發展到了科技農業、農業工業化的年代,究竟是苦盡甘來呢,還是加速榨乾老母親的最後一滴血?!

選種:來自泰國米之神基金會(KKF)的選種概念(詳閱文末延伸閱讀1.)

 是從糙米的外觀上做篩選,淘汰不透明、有些裂痕等缺陷,保留自己希望有的特色,譬如:米型圓潤飽滿,用千分之一的比例去挑選出100顆的米來做單株育苗,每一季再挑出百分之五作為下一次的種子,如此經過至少三代的選種培育後,就能培養出適合這塊土地上的最佳品種。

 通常宜蘭的二期稻,在割稻前就要育苗,這樣才能剛好銜接割稻後立即插秧,以確保水稻生長期的氣候條件,否則孕穗期前氣溫過低,會導致「空包彈」。我的準備期今年已經稍晚,脫殼必須多一道工序,所以我選擇帶殼挑選。

 多了一層殼的隔闔,挑選的質地上想必不夠精準,我只能先從外觀選擇穀粒形狀完整、長型、無黑點等角度著手。但被淘汰掉的並沒有吃下肚,我一樣保留著,作對照組。

 

繼續閱讀【返鄉164天】孕育新生命-保種育苗(下)

arrow
arrow

    月見學習農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