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種是極費時費工的差事,最後,挑出的穀種量不多,依精選程度分門別類後,分成兩批,一批放進冰箱,待明年三月再取出育苗;一批準備下一套工序,一共分了四類,有特優的150顆、優的約45克、選穗中沒被揀出的約250克,及隨機取烘乾的稻穀一袋,方便育苗過程觀察和對照。

●鹽選:用濃度1.13或1.17的鹽水浸泡榖種,選出沉在底部,最重最飽滿的種子。

 鹽水選就足以避免掉大多數的病害,稻子不容易生病,自然不需要農藥。鹽水選後要立刻用清水洗淨。

●溫湯:這道工序是為了避免水稻的徒長病。把稻穀放進砂網紮好,浸泡約60℃溫水中約7~10分鐘,再立即放置在冷水降溫,就完成溫湯程序。

●浸種催芽:浸種的作法有很多種,我採取浸微生物茵水一天及水渠二天的方式。

 等到稻穀飽漲,就可以取出用溼毛巾包覆催芽,剛過大暑,室溫還很高,大約悶32小時就可以了,並且要時時留意溼毛巾的水份夠不夠,太乾了就得澆點水。等到九成稻穀冒芽就可以移植到苗盤中嚕。

●苗盤準備過程,見照片圖說較清淅,在此就不贅述。

 值得一提的是舖穀種的經驗。看資料說,要薄播,有足夠的空間秧苗就不會只往上長,莖會變粗,莖的粗細會直接影響到結穗的長度!但由於不是用播種器播的,而是人工灑,在鬆與密的拿捏上,還不是很熟練;加上苗盤有限,預留1盤播特優和優,3盤播選穗未揀出的,其餘穀種則平均分配在剩下的12盤秧盤;以至於疏密不均,影響著床效果。因為太厚的話接觸不到土壤,就無法順利著床;太稀疏根系無法均勻抓住培養土,插秧時比較不好作業。

 而此次稻種的成長速率落差挺大的,有些種子還沒冒芽,而有些才剛吐芽。可能是前面浸種或催芽時,砂袋裝太大袋,部分稻種未能充份被催化。

●入苗床:苗盤和苗床要無縫接軌,根系才會往下長到苗床裡。

 不過話雖如此,我的苗盤底部孔隙太小,根並沒有往下延伸。苗盤上須加上一次砂網,同時具有防曬和防鳥吃的作用。

                             <入苗盤第6天>

入苗盤第6天

 後來發現加一層砂網仍不夠,雖然每天早晚都有澆水,但稻穀仍呈現奄奄一息的樣子,緊急再加碼一層黑砂網。 第6天,已經吐出可愛的綠葉。 差不多長了4~5片葉子時,就可以移植到田裡嚕。這過程大約需要十天,視氣溫而定,天氣愈熱長愈快喔。

 

 從選種到育苗,過程雖然繁複,但也讓我讚嘆先人在生產糧食上的智慧,也明白某個環節操作上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明年再來一次,我相信會比這次熟練和精準。

 這就是一年生作物的好處。對照金棗這類多年生果樹,變因更多,且失敗了並不是明年重來即可,一棵果樹的生命輪迴可能數年甚至數十年,難度更高。不得不向果農致敬。

 

(更多精采照片,請點選文中照片,即可連結到相簿觀看喔!)

 

延伸閱讀:

1.一把泥土教我們的事/上下游報導

2.泰國米之神基金會自然水稻種植推廣計畫/KKF在台推廣中心

arrow
arrow

    月見學習農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